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马文博 文/图)每当临近农历新年,在外求学、工作的游子都要回到家乡,我国最大的人群迁徙活动“春运”就此开始。在春运中,铁路运输无疑是重要的力量。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回家的时间越来越短,远行的游子离家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
今年春节,中国商报记者坐高铁从北京回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老家,同一车厢的吕女士对记者表示:“今年回家我买的高铁一等座,虽然比卧铺车票贵了500元左右,但现在日子好了,也不觉得心疼。而且一等座也挺舒服的,也值这个票价了。”
记者观察到,与二等座不同的是,一等座空间更大,每排只有四张椅子,配有可调节的颈枕。座位前方设有脚踏板、充电器插座,椅背可以向后调节。
吕女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年前的时候自己在北京上大学,每次回家都感到十分痛苦。“那时候回家就几趟车,还得连夜在火车站排队买票。有时候买不到卧铺票,就只能坐一天一宿的硬座回家。”吕女士回忆,当年回家的时候大家还拎着编织袋,各种行李堆满了过道,没买到硬座的人只能带个小马扎坐在过道。“夏天还好,冬天实在太难受了”。
在铁路工作了30多年的王先生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过去只有三趟火车从北京到齐齐哈尔,都是纯数字编号,最快的还要23个小时。而且当时卧铺车厢只有三至五节,剩下的都是硬座车厢。如今从北京到齐齐哈尔不仅有T(特快)字头的列车,还有Z(直达)字头的火车,高铁最快不到十个小时就可以到站。“不仅乘客方便了,我们天天在铁路跑的工作人员也轻松了很多。” 王先生感慨道。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新增高铁运营里程约5000公里,高铁总里程突破3.5万公里,约占全球高铁网七成,我国铁路拥有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随着多条高铁新线的开通,乘坐高铁的旅客越来越多,铁路助力春运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从纯数字编号到“K字头”“Z字头”,再到“D字头”;从“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到朝发夕至的和谐号高铁;从满身疲惫的归家游子到享受舒适归途的旅人,这其中体现的不仅是我国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是我国人民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