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郑立华)古城北镇,是辽宁锦州下辖的县级市。在北镇城西,蜿蜒着东北三大名山之一的医巫闾山。医巫闾山北段的北镇大市镇山坳里,藏着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华山村。
华山村是辽宁省级贫困村,全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共计79人,并于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但是,摘帽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在85岁的贫困户徐桂芹老人家里,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了他们的现状和希望。
一个脱贫户的经济账
当记者赶到徐桂芹老人家里时,看到了一个很热闹的场景:城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人正在教一帮年轻女孩们学剪纸。房梁上吊着“悠车子”(注:满族婴儿的摇篮,即东北三大怪之“养了孩子吊起来”),炕上摆着铜火盆儿,窗玻璃上也贴上了剪好的大红花样儿。
85岁的徐桂芹和她的儿媳妇,以及重孙女坐在炕头剪纸。记者 郑立华/摄
当记者把徐桂芹老人的儿媳妇、50多岁的翟明云拉到西屋的时候,她才静下心来,跟记者聊起她家的事儿。
说起家里的情况,翟明云语速很快,眼角隐隐有些泪水。“我家今年地里的收成不太好。果园里的杏子卖了2000多元;窖里还有几百斤的苹果没有卖出去,本来今年苹果不算值钱,我家苹果还没长好,更卖不出去了”。
“院里这么多苞米,也能卖一些钱吧?”记者指着院子里堆成小山似的苞米堆问她。
“你瞅着多,也就四五千斤。我们屯里耕地少,一个人才几分地。今年苞米也卖不上价,才八毛多钱一斤。这些苞米也不能卖,还得留着喂猪呢”!显然,翟明云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今年猪价这么高,养猪应该很赚钱呀?”记者问。
“养猪是挣钱,可是不赶趟儿(来不及)啊”!提起养猪,翟明云显得有些急躁。“圈里养着两头老母猪,可惜还没下猪崽,就算下了崽,等长大了估计猪肉也早就落价了”。
“我看村里有好几家开农家院的,应该不错。”记者又问。
“开农家院是挺好,但需要本钱啊,我没有本钱。另外,开农家院也得看季节,春夏秋还行,冬天太冷,来的人就少了”。
“那就没有别的挣钱的办法”?
“其实,村子里搞旅游,我们也沾光的。旅游车来了,我上大道边上卖蘑菇、柴鸡蛋、卖苹果和杏子,也能卖钱。”说到这里,翟明云又憨厚地笑了。
养猪来不及,大市镇政府的领导建议她多养鸡,她说这个办法挺好。“养鸡挺好,去年我养了七只大公鸡,卖了1000块钱”。翟明云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山上的树园子那边地方大,就在那里养鸡,鸡在树底下溜达,不耽误长果儿,鸡粪还能给果树施肥。养鸡也不太累,那些活儿我都干得动。”翟明云对此很有信心。
此外,她还想好好学学剪纸,“小时候自己也能剪着玩儿,现在跟专业的师傅好好学学,将来在家里弄一个剪纸的基地啥的,给来玩的城里人剪剪,没准儿也能挣钱”。
古村充满新希望
翟明云的致富希望寄托于村里的旅游事业上。旅游事业也是华山村和北镇市里的工作重点。
北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常百龙对华山村的旅游资源如数家珍:华山村于2017年8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于2019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景区;村南山一座石头城堡是古代先民生活遗址,村里的民居大多是清末民国年间建造的;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老天仓“”拜龙王”、高跷大秧歌、二人转、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传统民居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作品。记者 郑立华/摄
“这几年,村里的水泥路修好了,太阳能路灯装上了,光伏设备开始发电了,农家院建起来了,葡萄酒厂也投产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华山村来旅游度假。”华山村主任刘刚告诉记者。
华山村的变化是一年一个样,贫困户的日子也越变越好了。除了种养殖和发展旅游业,“光伏发电,村民有分红;中石油锦州分公司设立的水果代收点,能让每人每年挣到上千元钱;10080项目,每人也可以分200多元钱。”刘刚向记者介绍。
对村里的变化,翟明云的感受是最深的,就是她家刚刚建起的新房子。“你看过电视里那种破房子吧?我家原来就是那种破房子,又矮又破,北墙是石头的,木头门都是黑色的了。”翟云明说道。
危房改造后建起的五间新房宽敞明亮。记者 郑立华/摄
2019年,政府给贫困户下发了危房改造补贴,翟云明自己又掏了些钱,一口气盖起了五间新房。翟云明说:“村里帮着设计的,因为想吸引城里人来看满族剪纸,所以特意把窗户都整成木楞的,贴上大红的窗花,你瞅瞅,多好看!”
“政府帮咱脱贫了,咱也不能干等着,也得使把劲儿紧着干。等开春,我就把养鸡这事给整起来。种地、种果树、再把剪纸学会了,往后就能多挣点钱啦!”翟明云对未来很有信心。
不知道是炕烧得太热,还是火红的剪纸映衬,翟明云的脸上也红彤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