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民生,新闻专题>

一颗梨托起小康梦 山沟贫困户成电商网红

记者 焦立坤 祖爽 遆凤洲

2020-01-15 16:21:5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613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焦立坤 祖爽 遆凤洲)腊月里的吕梁山南麓寒风刺骨,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的农村电商一条街却很忙碌。在各大快递公司的站点,一箱箱玉露香梨承载着果农的喜悦,运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隰县把玉露香梨产业确定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乘着“互联网+”的春风,逐渐摸索出了电商扶贫的“隰县模式”。2019年4月,隰县正式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隰县阳头升乡竹干村是远近闻名的“电商之村”。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摄

电商村里的网红名片

水灵灵的玉露香梨被整齐地成筐码放好,香甜的汁水甚至引来了蜜蜂驻足……这是2019年秋天王明明在抖音上拍摄的第一个视频。1980年出生的王明明是隰县阳头升乡竹干村人,他现在可是县里大名鼎鼎的网红。

“直播能拉近和顾客的距离,我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播的全都是真实的生活场景。直播、客服、拍照、发货,全是我一人包办”。作为村里最早“触网”的电商,王明明还把隰县县长王晓斌和自己在田里的合影放到了网上,让县长“代言”自家水果。

据了解,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明明加上了王晓斌的微信。在隰县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他参加了隰县组织的培训班,学习如何做电商。王明明抓住了产品差异化和用户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发现小个头的苹果对于小孩子来说大小正好,就将其重新包装,打出“宝宝苹果”的概念。除了梨和苹果,他还把更多的土特产都搬到了网上,南瓜、杏干、土豆、小米、腌菜等。现在,王明明每天都哼着小曲开着三轮摩托车去县城里发货,忙得不亦乐乎。

王明明展示他和县长王晓斌的合影。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摄

除了自己致富,这位电商带头大哥还帮助其他村民。村里的贫困户王龙龙、贺春莲家属患病,缺少劳力,王明明就把他们制作的腌菜、饲养的肉鸡放到网店销售,在当地卖六七十元的鸡,王明明在网上可以卖到100多元。“以前我们卖梨都是靠天吃饭,等人来收,现在有了电商简直太方便了。”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的一小时里,又有客户跟他订了四箱梨。

“我是做电商的”。见到任调萍时,她刚风风火火地发完一车货。从对网络一窍不通到玩转手机,任调萍的电商之路更为曲折。1996年,任调萍从邻县嫁到竹干村。“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欠了债,有一年我们靠借来的100元钱过了一个春节”。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她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近几年,隰县因地制宜,在全县积极推广种植玉露香梨品种,虽然推广力度大,但最初任调萍并不太接受。刚开始她仅种植了两亩地,约20棵梨树,没想到一年竟然带来4万元的直接收益。尝到甜头的任调萍开始大规模种植玉露香梨,不光在自己家地里种,还承包了别人家的地。

为了扩大玉露香梨的销路,连网购都不会的任调萍开始学习电商卖货。任调萍表示,“学了电商以后,我才会学会在网上买东西、卖东西。”2018年,她在网上卖出了两三万斤梨,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除了学习电商外,经过多方筹集资金,任调萍还联手其他村民建成一座容量3000吨的恒温库,每年可解决2000余人次贫困户务工问题,扶贫助贫金额达60余万元。“现在一提隰县就知道玉露香梨,可不愁卖,有的外地客商专程跑到隰县,一车一车地拉货呢!”任调萍对记者说。

曾经的贫困户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如今,像王明明和任调萍这样的电商新农人在隰县越来越多,他们不仅让自家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带动了整个村的产业发展,为隰县的梨果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小子的蜕变路

从身无长技、沉迷于游戏的“浪子”到年流水20万元的淘宝店老板,这样的巨变发生在隰县阳头升乡竹干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王平身上。

由于母亲患病,王平很早就辍学外出打零工。22岁时,王平回村扛起了锄头,但生活的困顿和接连的打击让他沉迷于网络游戏。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5年,一天,王平收到朋友转发的一条消息:“与其打游戏,不如网上卖水果。”这是王晓斌在一个隰县果农群里发的。当时隰县举办电商培训班,王平抱着试试的态度报了名。令王平没想到的是,隰县不仅组织培训班,王晓斌还亲自来村里解答农民的疑惑,这让王平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当时就觉得,这件事能做”!很快,王平就收获了第一桶金,一位打游戏认识的网友从他手里购买了50元的水果。

随后,王平开始在淘宝上开店,同时还做起了微商,靠诚信和口碑积攒了不少回头客。卖得最多的一天发货量超过70件,把运货的摩托车装得满满当当。“顾不上打游戏了”。脱贫后的王平不仅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还主动帮助村里其他贫困户销售水果。

“以前卖水果就是靠天吃饭,现在我的梨可以卖到天南海北。”王平说,2019年,地里遭了旱灾,影响了收成,家里还背着债务,但是自己心里不慌。“以前是颓废混日子,现在是一心奔好日子,想让家人为我骄傲。”王平说道。

玉露香梨的美好图景

无论是王明明、任调萍这样的农村电商带头人,还是王平这样的创业年轻骨干,他们都是隰县“玉露香梨+电商”产业发展大潮中的朵朵浪花。扶贫攻坚,隰县走出了一条“电商+扶贫”的新路子,全县上下呈现出“电商一花开,带来百花开”的态势。

2015年,隰县农民电商只有260人;2019年已经达到上万人,全县电商创业团队有1049支,其中农村电商服务站80个、合作社88个、公司39个、个体842个,电商的“蚂蚁军团”还在不断扩大。

隰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公共服务中心总经理霍鹏睿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16年进行电商培训时,农民对互联网、对电商的认知几乎为零,但是现在参加培训的农民提的问题都很专业,对如何提升流量有着深深的渴望。

隰县县委书记李亚丽对中国商报记者介绍,2017年,隰县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当时,隰县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以玉露香梨产业为核心,电商及品牌为两翼驱动的发展模式,坚持把农村电商作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和载体,农村电商一条街、县级电商综合示范公共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据了解,2019年,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87.43亿元。隰县80%区域种植果树,80%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农业收入来源于梨果,80%贫困人口依托梨果稳定脱贫。目前,全县梨果总面积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的面积超过23万亩,预计2020年达到30万亩、总产8亿斤、产值24亿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玉露香梨第一县”。

2019年,隰县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2020年该产业园将开始建设,玉露香梨也将进入盛果期,一个发展契机已经到来,隰县未来在电商强农、电商富农路上的前景也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马文博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