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李虎)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积石山县)是临夏最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9年,积石山县脱贫53个村,2989户,13544人。在当地脱贫这条路上,扶贫车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地妇女也在扶贫车间找到了自身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家庭条件。
从吃饱穿暖到略有存款
年末岁初,积石山县降了一场大雪。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二社46岁的保安族妇女马拉白一大早离开家步行赶往镇上的藏族服装加工厂。去年6月底,看到服装厂招工的信息后,马拉白第一时间赶去报了名,接受培训后,她成为工厂建厂以来的的第一批工人。
“10月份请假多些,拿了1820元,11月份误工少,拿了2600多元”,马拉白笑着说。对于目前的工资,她表示“还是比较满意”。
马拉白已经是工厂的熟练工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马拉白一家原本都是普通的农民,自从十年前丈夫在车祸中去世后,她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在被列入“低保户”家庭名单后,生活虽稍有改善,但单靠她种地维持家境依然捉襟见肘。而后她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等一系列补助政策,小儿子8岁时就被送到积石山县儿童福利院,由民政部门资助上学,眼下已经15岁了。“在学校拿了第五名的奖状回来”,说起小儿子的成绩,马拉白脸上流露出了满足的表情。
马拉白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2018年的危房改造中,她家的房子被纳入其中。“危房改造政府补助了2.5万元,以前没有收入,房子修不好,现在有了工作,存点钱能把房子盖得好一点”,马拉白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她表示,以前光是想着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受罪就行了,而现在,除了修房子,她还得为小儿子今后上大学存点钱。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马拉白所在的藏服加工厂创办者张小军也曾是积石山县农民。张小军在西藏经营民族服饰加工企业已有多年,2019年,响应家乡的号召回来创办了这家阿佳啦藏服加工扶贫车间,产品销售至中国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除了给工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工厂还向有需求的工人提供免费宿舍。厂里的工人包含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藏族、土族等十个民族,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
从家庭妇女到产业工人
马拉白的同事、今年刚过30岁的撒拉族妇女马开开也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村民,去年7月份进入阿佳啦扶贫车间前,马开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通过培训和几个月的努力,11月份马开开也拿到了2450元的工资。
“婆婆带着三个孩子在县城租房生活,两个大的(孩子)在上学,小的(孩子)只有两岁”,马开开说,丈夫在周边县城打零工,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如果自己长期在工厂干下去的话一年也能收入2万元,家里还同时种着庄稼,家庭收入有保障。平时她住在厂里提供的宿舍,丈夫来接的话就回家住。
马开开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和马开开一样在工厂住宿的工人有十多名。她们认为,这里的工资虽然谈不上很高,但管吃住,离家又不远,农忙季还能照顾庄稼,一年能省下不少钱。
从“围着灶台转”到“我有一个小目标”
积石山县安集乡凤林村32岁的李海霞去年4月通过招工进入县城另一家服装厂务工,她所在的工厂是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的扶贫车间,如果正常上班,她平均每月能拿2000元左右的工资。
中国商报记者通过该扶贫车间的工资表了解到,受熟练程度、请假时长及人员流动等因素影响,车间工人的工资差距较大。2019年11月,该车间约170名工人中,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的占比约为40%,少部分工人工资能达到3000元以上。“先后进入工厂培训过的工人约400人,从建厂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人有60多人,这部分工人熟练程度高,工资也相对较高”,该扶贫车间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进入工厂前,李海霞是全职母亲,开了一家小型压面馆勉强维持生计。李海霞家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借助产业扶贫政策和自身勤奋努力,李海霞家种植了100多棵花椒树,这成为她们一家较为稳定的一笔收入来源。“2019年摘了一个多月的花椒,大约有400斤,每斤26元,能卖1万多元”,李海霞说,家里在农村已经盖了新房子,但因为孩子上学问题,一家人现在都在县城租房子住,丈夫除了每年5-6月到青海采集虫草外,其他时间一般在县城打零工,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比起刚结婚那时候,现在条件好多了,一年比一年强,生活有奔头”,李海霞说,目前自己最大的愿望是通过努力在县城买套房,那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李海霞在东西部协作扶贫车间工作
中国商报记者从积石山县工信局了解到,近年来,积石山县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招商引资进来的扶贫车间已有30家,吸纳1779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人口767人,妇女1260人。
由于受长期贫困生活和落后思想的制约,深度贫困地区妇女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进入工厂前基本都是“围着娃娃和锅台转”,以种庄稼为单一的谋生手段。如今,随着思想转变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家庭妇女变身工厂产业工人,其家庭收入快速增长,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扶贫车间的建立,不仅证明了当地女性有能力撑起家庭的半边天,还改善了这些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生活条件,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贫困县早日“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