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12月12日上午,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金坚范发表了演讲。他用三个“活”字总结出了非遗传承和创新的关键。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金坚范
以下是演讲实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就是祖先给我们的东西,是祖先用智慧创造的,非遗大多数来又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要融入今天的生活就有一定的难度。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关键就一个字,要活,生活的“活”,灵活的“活”,要在“活”字上下功夫。
我讲三个意思:
第一个“活”,跟生活有关系,保护、传承非遗,必须重视非遗的生活性,让它回归到生活中去,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样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日常生活最能展现文化的润物细无声,是抽象传统文化的具像表现。在当下的生活中,又要特别关注年轻人的生活,因为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会有他们新的审美、思考和表现方式,年轻人又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又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所以,非遗要考虑如何赢得年轻人的心,就要特别重视这点。
第二个是灵活的“活”,其基本含义是灵变、创新。礼是最讲究规则的,最重要的标准也不是守城,而是瞬时,孟子说“圣子时者”。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才是“圣”。我们要继承弘扬传统是与时俱进,不能不了解变革和创新,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今天的非遗是经过先人不断的打磨、修正、改进而代代相传下来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非遗。要创新的话就要解决好道与器的关系,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对事情本质起到规律性作用,是无形的、抽象的,器是物质的外在表现,是有形的。
比如,屠呦呦利用现代化手段成功研制出了青蒿素配方,获得了诺贝尔奖。她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两句话,抽象继承和创造性转化,非遗的创新就可以借鉴屠呦呦的智慧。冯友兰曾经提出,经典中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继承弘扬,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我认为,屠呦呦能成功就是抽象继承法和创造性转化。
第三个则是活人的“活”。非遗要变,首先使活人改变,以人为本。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人才。怎么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要鼓励我们的非遗从业人员、传承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有两种,一种读书本的书,还有一种读社会之本书。除了读书以外,还要行万里路,向社会学习。
举一个我熟悉的例子,贵州有个剪纸艺术家王朝峰,这个人的剪纸中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和民间艺术的成分。他说,“我是湖北人,但是到了贵州高原,贵州所有山山水水、少数民族地区我全跑遍了”。吸收了贵族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以后,他的剪纸风格独具一格。所以,我们要向社会学习。
读书使人了解知识,启迪了思想,滋润了心理。创新的时候,下手如有神。另外,多交朋友,有的时候与友人喝茶、聊天中能得到启迪,古人讲“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刚才讲“活人要往好处变”。
道德是值得遵守的,法律是硬规定,是要强制执行的,道既然要靠自觉。司法正义是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法律问题上来讲,要用知识产权、用法律保护我们的创新。现在,欧美国家的知识产权收益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经济总量的50%,所以,创新的时候,非遗东西很容易被人家抄袭和模仿,所以,我希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