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本次活动的第二场论坛主题为《非遗文化传播与创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向师师、启功艺术研究会顾问高光天等人发表了精彩演讲。
主持人:接下来继续进行第二场论坛,主题为《非遗文化传播与创新》,有请论坛主持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安夙老师!有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向师师、启功艺术研究会顾问高光天、国家级非遗满绣代表传承人孙艳玲、女书(北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郑天心、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峰、小匠公司的创始人刘弈上台就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向师师:感谢本届组委会的邀请,使我有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我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清华大学为实践国家所倡导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而落实的一些实践活动。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实现了传承人跟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双赢的局面,一方面传承人能够把精湛技艺带到我们学校课堂,使学生能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跟技艺的精湛。另外,学生也能够从中受到很多启发,通过他们的创新进行转化,然后生产出一些好的艺术作品,这种现象值得推广,也是非遗文化下一步进行创新发展的途径。在我们的创新计划里面有个观点:见人、见物和见生活。见人,是要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和传承;见物是对物的传承和创新;还有一点是见生活,文化生态是一个系统,在工艺的精神和理念传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空间、生态空间里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我切身体会的文化理念,相信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对非遗文化进行赋能和创新。我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和大家交流的,苏旭老师讲到公约申报的艰难过程,以及对民窑瓷器在国外市场的拓展,对我今后的研究都很有指导作用。
启功艺术研究会顾问高光天:大家好我是启功艺术研究会顾问高光天。我讲的角度比较特殊,我是退休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的角度出发,上世纪80年代启功先生率先发现的艺术为科学树立典范,为我们继承、发扬中国书法科学提出了创新思路。科学发现并解析了汉字结构最基本的规律,科学总结了汉字外形轮廓,科学整理了自隋唐以来历史的楷书及字画;归纳了二四六八法,在纵向研究的基础上,用科学常用的模型化方法,从横向多种角度抽象出楷书构型,进一步完善了对楷书结构全方位立体化深入认识,科学梳理了古代传统教育对偏旁的认识和分类,从而简化了偏旁教学,提升了对汉字结构的认识。我本着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的理念提出了书法科学概念,书法艺术包含三个元素,书法技术、书法科学和书法文化,以建立创新的书法科学体系。本项目成果形式包括七项书法专利、四本书法学术著作、四篇学术论文,这些结论根据请看参考文献。
国家级非遗满绣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应该说是刺绣界杀出来的一匹黑马,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既是刺绣传承人,也是企业的老总。今天在这样一个论坛会上,我们都说给非遗赋能,我认为在概念上就是不能让非遗人捧着金饭豌要饭吃。前段时间,我去了四川,70位国家传承人为四川站台,但是,看到这70位传承人,我心里酸酸的,因为他们缺乏经费。我现在拥有1372名绣娘、两家博物馆,一个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是在深圳,在1000多名绣娘里拥有1000多种品类的产品在没有任何销售团队的公司里。
以前我还是一个小小的绣娘,现在的我是一个企业老总,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飞跃呢?就是因为带领着团队,今天时间很短,这么多大师聚集在一起,我希望用我的知识、用我的能量赋予大家更多的在新的非遗之路的拓展方向。
女书(北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郑天心: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是女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女书国际品牌文化的主笔人。我作为女书的代表,我想从女书角度讲讲关于女书非遗我们在做哪些事情。
关于创新,今年非遗文化热,从国家政策和市场层面,都在给非遗赋能。什么是创新?创新是从过去通往现在创业的通道,找到这个通道了,非遗就激活了,就找到了创新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第一,不要忘记我们的文化使命,这个不能转变。第二,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也要拥抱当代,跳出原有思维,拥抱现在的科技、现在的商业模式、现在的传播路径等等。第三,我们要挖掘非遗本身的文化内涵。女书作为首批国家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女性文字,文化内涵是关于女性的独立,同时,女书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它非常优美的文字。另外,它的形式还有女书的唱歌等等。今年4月份,我们做了女书文化品牌的发布,同时推荐了我们相应的工艺品。
另外,做女书品牌化过程中,因为女书是无形资产,具有符号象征,我们觉得是中国女性美学符号,从品牌入手,把无形价值转变为有形的产品输出,今年下半年的时候,在做国际交流,邀请大家去女使家乡看的时候,我们发布了女书的衍生产品——女书闺蜜丝巾,女书本身法号的符号、手帕之交。我们把丝巾赠送了给世界联合国非遗的前任主席,这是目前女书在做的事情。之后,我们会继续沿着中国女性精神符号、女书品牌跟更多的包括非遗类的合作以及跟女性品牌合作,通过女性友谊的产品实现真正的当代转化,并且为非遗赋能,为女性赋能。
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峰:因为我是来自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男老师,大家都知道,非遗是人类最生动的社会实践,但是,在以女性视角来做非遗研究是我们中华女子学院的特色。从2007年一直到2018年,中国作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共有3068位,其中女性领军人物只有741位,目前所占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但是,我今天看到委员可喜的一幕,台上做的就有一半是女性,有研究者,有传承人,有推广者。台下的女性也不在少数,说明以女性视角或者女性参与做非遗的现象现在正在逐渐增加。
既然今天女书交流中心的秘书长郑女士来了,我就顺着女书说一下,我在学校做研究、推广和教学过程中,我带过女书的研究团队和设计团队,做过女书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这个项目也获得了一等奖。
其实我当时还有很多其它项目,我主要做乡村女性非遗创新转化,在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针对女性非遗的创新转化,我有几个想法:第一,今天很多专家提到融合,非遗,例如每书符号类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最应该结合的是传统工艺,因为传统工艺有表象化的题材,能够承载无形的财富;第二,要结合我们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跟新文旅结合,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能够承载非遗的应用场景,能够使非遗在应用场景里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跟互联网的融合,因为我做过至少两次数据的调研,这些年我也发表过一些相关的内容,大家可以到知网上查一下,有我的调研数据,我今年跟阿里巴巴集团一起做了一个文旅计划,里面有些新的项目还没有公开,跟非遗相关的,实际上非遗和互联网的融合目前还远远不够,这方面还应该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利用互联网把非遗体验性的特征真正发挥出来。
在女子学院,我们研究中心打算提出女工振兴计划,希望通过女性振兴助力非遗的发展,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和传承人给我们提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大师小匠公司的创始人刘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简单把我们近期做的工作汇报一下。
第一,更多的是在做非遗的内容生产,在传承层面,我们公司本身是传媒公司,也针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包括非遗技艺和类别做了一些内容,同时,做一些内容播出。在运营层面上,经常跟很多品牌企业产生互动,品牌企业对传播有些要求,我们希望借助品牌企业的力量带动非遗品牌的传播及商业化;第二,非遗的融合,我们接触非遗领域时间挺长了,非遗品类很多、种类很多,在于推进一些非遗相互不同品类、种类的融合,最近就湖南女书文化做了一个案例,用北京燕京八绝的景泰蓝记忆,邀请刘永森老师对女书文化做了案例,希望创作出新的作品,这也算一种独立创新;第三,非遗的跨界融合,希望用现有非遗类型跟各地方的地方文化包括动漫形式、影视IP、带有流量的IP做一些跨界方面的融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安夙:谢谢!刚才各位老师发言关键词是如何赋能、如何创新、如何传播。当下艺术圈流行一句话,就怕科学家会艺术,无疑高老师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身体力行的进行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全球立体化,而且大数据平台趋势越来越彰显情况下,酒香其实也怕巷子深,非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好的传播理念和优秀的传播平台,郑天心女士、朱利峰主任、刘弈老师对非遗传播和发展功不可没。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作出贡献的几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