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编委委员刘鲁燕:围绕非遗开发优质文化产品

2019-12-12 14:41:25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937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12月12日上午,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委员、总编室主任刘鲁燕发表了题为“增强非遗活力,传承文化基因”的演讲。他说到,“我们应该围绕非遗开发出受大众欢迎的优质文化产品,把非遗的内涵更好的融入生产、生活,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取社会效益。这个过程是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委员、总编室主任刘鲁燕

以下是演讲实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产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弘扬、振兴关系到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人民精神家园的兴旺,对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显著的作用。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各方的努力下,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从出台的政策、专项规划到代表人物的培养,激励表彰制度、法制环境、设施建设等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诸如一些地方不够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某些非遗技术传承人与时代发展脱节等等。非遗存在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当代人民生产生活如何融合发展问题。

几千年来,非遗遗产基本是农耕社会文明的产物。当下以后进入信息化时代,乃至迈向数字化时代,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些都需要认真面对、着力破解。一方面体现了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生命的脆弱,要靠外力的支撑。我们要紧紧围绕时代的需要,抓住创新发展这一关键,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创造性转化,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增强非遗活力,使非遗中含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非遗的特征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人的创造、人的利用是基本的属性。非遗是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可观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围绕非遗开发出受大众欢迎的优质文化产品,把非遗的内涵更好的融入生产、生活,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取社会效益。这个过程是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正在预示局势,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具有王胜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借此机会,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

责任编辑:付颢琬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