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新闻专题>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壮大数字经济

记者 冉隆楠

2019-03-07 08:54:05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946

人工智能.jpg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冉隆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共同选择。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逐步转变。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1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2%。两会期间,数字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带动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从广义上而言,数字经济不仅仅代表信息化,还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目前,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深刻融入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总量上来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占GDP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超过20.3%,显著高于当年GDP增速,占GDP比重达到32.9%,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也正在成为普惠性增长的重要推力。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不仅一二线城市受益于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迎来发展机遇,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也被激活,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2018年各线城市的消费增速打破“次元壁”,三四线城市的数字化消费迅速增长,更高品质的产品、更优的服务在数字化赋能下实现了无差别触达。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的数字消费增速全面超越了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增长速度。

实际上,数字经济长期受到关注。自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就备受重视。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数字经济给零售行业带来的渠道融合趋势是必然的,过去十年互联网零售在资本推动下的野蛮增长期已经一去不返,未来零售就是智慧零售,即“人工智能的终端场景”。

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安全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快的发展速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相关立法落后、数据泄露频出、发展不均衡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为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针对信息安全保护,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要加快制定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配套标准,构建防护技术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大数据领域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投入,同时也鼓励市场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打造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此外,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有必要成立跨境数据安全合作组织,引导跨境数据安全高效流通,促进国际社会数字经济良性发展并努力发挥世界数字经济带头人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叶新华建议,一方面,国家要严厉打击盗、卖、买公民信息的犯罪行为,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应用程序超实际所需搜集、存储个人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建议由国家统一设立每个公民的互联网身份,公民日常上网、出行、办事只需使用互联网身份,避免公民个人信息过多被登记、被存储、被暴露。

这与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主委陈小平带来的提案不谋而合,“数字经济要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网络安全的全局观,把重视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陈小平建议,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制定专门的战略规划,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等方面深化顶层设计,加快网络安全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细化落实,加大对网络安全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要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为数字经济和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要从源头把好关,也要给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建议,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大潮中,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需要建立大中小企业共创、共有、共享资源的生态环境,实现数据链、产业链、创新链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他提出了“支持具有数字化转型经验的大企业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加强政府引导基金对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支持力度”等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建议,要以政府数字转型助推产业数字转型,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并通过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助推服务生态形式升级。

责任编辑:唐砚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