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专题>

全国人大代表肖胜方:着力深化医改

记者 何志明

2019-03-01 17:49:56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660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何志明)“我爱琢磨事,首先会关注自己行业的新闻,然后慢慢拓展到全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在2019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肖胜方准备了六件议案、十四条建议到京履职。

att_18464.jpg

着力深化医改 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9月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肖胜方所提的建议之一就与深化医改有关。他建议,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扎实有序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医改进入了新阶段,医疗服务发展模式开始转型。肖胜方认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6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医改办发[2016]1号),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明确了目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成为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推手。

肖胜方表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慢性病逐渐呈现“井喷”态势,这些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良好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为其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社区干预服务,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血压/血糖持续监测、行为生活方式指导等;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趋于专业化精细化,导致呈现出“高健康需求”与“高服务技术”之间的错位格局,在现实中很多患者很难准确找到能相契合的医疗服务技术,就会出现诸多病急乱投医的现象。通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借助家庭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够帮助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提升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判断能力,以获得长期协同的健康照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决策部署,医改规划各项重点任务稳步推进,总体完成情况良好,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制度建设以及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肖胜方认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因地制宜地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以医疗联合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引导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落实基层首诊;畅通机制,完善医保、价格等配套政策,推动公立医院参与分级诊疗。同时还要引导群众合理预期,促进病人有序就医,加快形成“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基层”的格局,切实解决“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提升家庭医生签约质量,被视为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重要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中央、国务院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方便群众就医的具体举措。

据了解,目前国内27个省(区、市)已出台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方案,如上海推出“1+1+1”模式,即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进行组合式签约;《广东省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比较好,得到了国家督导组的表扬。截至目前,广州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都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居民达450.68万人、签约率为33.38%;签约重点人群达220.03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为71.14%。但仍有很多市民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家庭医生的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

让市民感受到家庭医生的存在

尽管全国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完成医改规定的任务目标,但签约后的服务推进不平衡,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这与家庭医生数量不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大众对家庭医生认知不足、普遍重视和尊重不够等有关。

肖胜方建议,由政府牵头加大对家庭医生的服务政策、服务范围、专业形象等方面的宣传;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家庭医生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双重“守门人”。

肖胜方认为,目前,全国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完成医改规定的任务目标,但签约后的服务推进还不平衡,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难以避免为完成任务而签约的情况。其中家庭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数量不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目前距离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两至三名合格全科医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导致家庭医生人员少难以兼顾;还有家庭医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居民难以享受优质服务,对家庭医生的医疗水平持质疑态度,使得签约多为“软签约”或“签而不约”,难以形成全程健康管理,未能建立起稳固的契约式服务关系等。

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全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但市民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服务,关键是没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家庭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医生积极性不高。

政府、社会各界、媒体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对家庭医生的医疗作用、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均有待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政策宣传,与民众互动答疑的过程则更为欠缺。因此,社会大众对家庭医生认知不足,普遍不够重视和尊重,许多医生也因为少人问津不受重视而不愿留守社区医院。

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缺乏,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如医保支付方式、家庭医生准入标准等方面的配套措施还没有跟上。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但大多是宏观政策或指导性意见,缺乏进一步统一、详细、规范、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给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诸多障碍和不确定性,影响了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续约的积极性,影响了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

责任编辑:孙欣宇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