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国商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国家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流通业发展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要更加注重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尤其要适应消费升级,在体验式消费等方面培育新增长点。
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 CNSPHOTO供图
1978年12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砥砺前行,使得中国获得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走上全面复兴之路。
中国的综合国力、生产力与科技水平、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地位,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2017年全国GDP达到82.7万亿元,40年间年均增长9%以上,稳居全球第二的位置。全国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偏上经济体收入水平。
商业创新成就斐然
商贸服务业关系国计民生,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国商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流通业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62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了234倍。1979年至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15%,进入新世纪以来年平均增长14.1%,预计2018年将达到40万亿元。商贸服务业市场主体和就业人数大量增加,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2017年全国商贸服务业就业人数总计达1.92亿人,占全国城镇就业总人数的1/4,约占全国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一半。2017年内贸行业新创造的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为13.7%,对国家贡献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5.5%。流通业态演变与商业创新成就斐然。40年间中国商业业态演变完成了发达国家商业业态变化100多年所经历的过程,先后创造和大大拓展了商品交易市场、网络零售、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商业形式。目前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规模商品市场达到5000家,年成交额总计逾10万亿元。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我国代表性商品市场集群建设令人瞩目。其中,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山东临沂商城就是典型代表。近五年网络商品零售额以超过30%的速度持续增长,2018年网络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达18%。近几年,中国网络零售总额和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稳居世界各国之首。阿里巴巴和京东集团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商企业。苏宁、国美集团线上线下融合、实行全渠道经营,成效显著。一批区域性商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大商集团2017年销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
商业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外资商业试点,允许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特区各试办一至两家中外合资商业试点。加入WTO后,我国商业对外资全面开放。40年间中国流通业完成了对世界先进商业的引进模仿、赶超,有的领域和项目还实现了创新和领先。
国家主管商业和流通的政府部门机构几经改革调整,实现了内贸外贸、国际国内市场统一管理。流通领域一大批行业协会商会逐步成长起来,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服务政府,反映企业意见、进行行业自律,成为促进商业繁荣和整个流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洗礼,中国商贸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令人瞩目的突出作用和历史性贡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性产业。
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2017年,主要通过流通业实现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2018年上半年更是达到78.5%。
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我们在总结和充分肯定商业改革开放发展成就与巨大变化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目前,我国流通业的城乡差距还比较明显,区域结构不尽合理;冷链物流水平还比较低;市场集中度和企业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流通企业95%以上为中小微企业;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消费环境、商业盈利方式、法治化营商环境和行业诚信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整个流通产业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任务仍然很重。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中国到2021年、2035年、2050年等不同阶段建设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商贸服务业是实现最终消费的主要载体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促进消费升级、发展中高端消费、适当鼓励消费、提升消费品质、扩大消费规模,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增强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的客观必然所在。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充分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商贸服务业在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从中国现实出发,提出建设世界贸易与流通强国、消费强国的宏伟目标和重要任务。要适应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的客观形势变化,加快商业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商业行业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为主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中国流通业的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商贸服务业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加快完成一系列重要转变。
发展方式要从过去比较注重追求增长速度、扩大规模转变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轨道上来。流通体系和市场结构、消费结构要从目前城乡差距较大,东中西部地区布局不尽合理,网络电商与传统实体商业融合不够,转变到城乡市场逐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协调合理,线上线下互相融合、借鉴的格局。商业地产开发要从比投入、比规模、铺摊子,大量耗费资源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式开发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和人才素质提升为主的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方式上来。
同时,商业网点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偏重于大型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建设,过于追求设施豪华、高档、超前,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发展状态,转变到不同业态业种,不同规模类型门店合理搭配、功能齐全、注重社区商业、居民生活服务业、仓储物流配送、冷链设施、可追溯系统、信息化服务平台等科学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道路上来。
零售业项目运营要从过去注重项目规模巨大、体量惊人,转变到注重坪效,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招商与运营出租效果,增强对著名品牌的吸引力,与消费者的体验相结合,增强对顾客的黏合度;商业盈利方式要从厂商联营、扣点返利,收取供货商“通道费”,扮演“商业二房东”角色,向回归商业本质,转变到商业经销制,扩大商业自采,增加自营,开发商业自有品牌,通过合理的进销差价,扣除经营成本,获取正当盈利的方式转变。
生活服务业要适应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城乡居民生活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加大提供大众化餐饮、经济型酒店供给,增加家政、沐浴、洗染、维修以及旅游、休闲、康养等方面服务产品与项目,形成服务性消费增幅高于商品消费增幅,进而在消费总量中比重进一步加大的格局。
流通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转向更加注重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尤其要适应消费升级,在中高端消费、体验式消费、绿色低碳消费、共享经济等方面,培育新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与扶持商业发展的工作方式,要从过去比较注重争取优惠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阶段性重点工程为主,转变到主要通过组织制定法律法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规范,并组织实施贯彻,从而构建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上来。
40年来,中国商业改革开放一直处在各行业改革前沿,实现了市场充分竞争和对外完全开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国商业和整个流通产业,一定会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绩,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