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CNSPHOTO
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同时还加快国际化步伐,开始以自主品牌的方式走向海外市场。诸如海尔、格力等品牌,也赢得了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认可。国产品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为国人更加自信、理性地进行品牌消费增添了底气。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商贸服务业沧桑巨变,中国人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柜台到超市,到卖场、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网上购物,再到智慧零售新业态;从粮布票到现金支付,到商户刷卡、网上支付、手机扫码,再到刷脸支付……消费品类之丰富、经济形态之多变,都反映在国人消费认识、消费行为等一系列变化中,中国式消费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已悄然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消费增长态势稳定,消费结构向品质型、发展型和服务型转变。
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40年间增长了200多倍。其中,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2017年,主要通过流通业实现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2018年上半年更是达到78.5%。
而在改革开放前这些数字都是不敢想象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需要通过发行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来节制消费,以保证全民供应。粮票、布票等票据在当时是最重要的支付工具,有着“第二货币”之称。从1955年开始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至1993年终止流通,共发行14000多种全国粮票(先后印制共计9套)、地方粮票和军用粮票。在国人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粮票、布票着实让民众疯狂过一阵子。“钱不好使,有票才能买东西”是当时真实的生活写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商品逐渐丰富,市场日益活跃。1981年4月12日,中国第一家超市——广州友谊商店开设了超级商场。当超级商场首次开放时,普通公民需要持有外汇券才能购买商品。由于广州是侨乡,所以许多人带着外汇券涌向超市。购物中心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人流量。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竞争下实现增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大大增加,实现了互利共赢。在此期间,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进军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公司发展的重要一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生产从T恤到农场设备等诸多产品。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80后、90后甚至0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大军,更强烈地冲击着现有商业模式。随着消费市场更加趋于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体验式消费诉求也愈加明显。消费体验升级将成为推动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
如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分析消费者需求并按需定制已成为不少家电品牌突围的“法宝”。如海尔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将产品制造与用户连接起来,让用户全流程参与需求交互、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产品全过程。除了家电领域外,食品、服饰等也都出现了个人定制。
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同时还加快国际化步伐,开始以自主品牌的方式走向海外市场。诸如海尔、格力等品牌,赢得了不少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认可。国产品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为国人更加自信、理性地进行品牌消费增添了底气。
创新迎合消费需求
在中国商业业态的发展历程中,创新精神一直贯穿始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各种各样的创新业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要实现消费体验的升级,离不开企业的创新谋变。不少企业把握时代发展新机遇,以技术为依托,洞察消费需求,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实现数据和资源的打通共享,不断满足消费需求,助力消费提质升级。
几年前,电商和实体店孰是孰非让业内争论不休,如今,不仅这两大渠道开始融合,甚至百货、超市、购物中心、书店、便利店、咖啡厅这些原本独立的业态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整个商业业态百花齐放,融合成为行业主要发展趋势。
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商业业态较为单一,主要就是百货店、副食店和粮店。改革开放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的业态主要表现为大型百货商店,如王府井百货大楼、各地的友谊商店等。到1996年,中国爆发了一轮综合性的商业革命,仅仅三五年时间,中国零售业态已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为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多业态并存格局。
21世纪初,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新兴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大型零售企业开始重视新兴零售业态在经营中的作用,连锁主导的下的大型超市+百货店、超市+便利店、超市+折扣店、大型超市+折扣店+便利店等多业态经营发展迅猛。业态的多元化,不仅帮助企业扩大了企业规模,还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营绩效,进而又促进了业态的变革和创新。
在中国商业业态的发展历程中,创新精神一直贯穿始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各种各样的创新业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甚至业态之间的界限也开始消除。
如被誉为“新零售”样板的盒马鲜生,就做出了“四不像”的消费场景。集“生鲜超市+餐饮体验+线上业务仓储”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盒马鲜生,其业务模式是“电商+线下超市、餐饮”的结合体,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线下重体验、线上重交易,围绕门店3公里范围构建起30分钟送达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此外,还有京东的7-Fresh、永辉超市的超级物种等,都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典范。除了这些“新物种”外,传统业态也在不断地融合,咖啡+书店、超市+花店、购物中心+医疗服务等等也给中国商贸服务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消费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企业在自我进化时也参与并引领着中国零售行业的全方位变革,同时跟随时代的步伐稳步前进,通过全客群、全渠道、全场景覆盖,以技术助力智慧零售,让中国商贸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科技赋能新消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商贸服务业走进了一个崭新阶段——商业智能化。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着零售技术的发展。
提及中国式消费,就不得不提科技在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在如今移动支付、人脸识别等技术在商业领域广泛应用的时候,有谁能想到,就在30年前,收款机对国人来说都算是“精密仪器”一样的稀罕玩意儿呢?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思想大解放、体制机制大变革、业态和经营模式不断裂变分化之外,支撑中国零售40年蝶变的还有零售科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基于互联网的先进科技正成为当下中国零售变革发展的新动能,零售行业效率得以不断提升,消费体验实现跨越式升级。
在改革开放初期,技术在商贸服务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直到20世纪90年代,收款机才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而就是从这样低的起点起步,仅用短短30多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商业自动化到商业智能化的蝶变。从手工走向机器、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凭借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先人一步,走到了世界零售创新的前列。
商业自动化不只是把算盘替换成机器这么简单,更多地是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连锁企业。面对陌生的商业科技,有的企业顶住压力接受新的变化、新的理念,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并获得了长足发展,渐渐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也有的故步自封,坚守旧有的落后模式,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商贸服务业走进了一个崭新阶段——商业智能化。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零售技术的发展。在移动支付技术的基础上,不仅自助收银台、自助扫码购等一系列实体门店收银解决方案应运而生,而且数字化会员系统、精准营销等也得到了移动支付技术的助力。此外,在供应链、门店管理等方面,新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商业中的应用无处不在。
回首过去,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式商业消费的发展历程走过坎坷,取得了辉煌成就,从最初的“学习者”和“跟随者”角色,到现在成为世界消费的“引领者”角色。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拉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消费者结构的转变也促使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