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关注,新闻专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全国劳模带领村民致富

2021-02-24 16:55:20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689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厦门报道(赖晓妮 颜祥子 记者 钟瑜)漫步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只见山泉水落在鹅卵石上叮咚作响,玻璃桥见证着“华南玻霸”的魅力,一道彩虹坡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绚丽色彩……现在的培斜村,成为了村民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美丽乡村。

摘帽脱贫变身“亿元村”

20世纪90年代初,培斜村是个外村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的省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000元。为了改变现状,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领全村迈出了脱贫攻坚的第一步。

“1993年,周边的乡镇都在做麻将竹凉席,销量都很好。我们村竹资源丰富,所以我就自筹3万元,办了村里的第一个加工厂。”华锦先说道。赚到第一桶金的华锦先借此契机,鼓励18个党员带头办厂,1993年便新增了四家加工厂。

加工厂的好效益吸引了更多村民的加入,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对当时仅有一台20千瓦变压器的培斜村来说,用电问题成了办厂的“拦路虎”。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新罗区供电公司小池供电所主动对接村里发展规划,通过新建10千伏电力线路、改造村里老旧线路、增容变压器等方式,新增变压器五台,新增容量2090千伏安,满足了培斜村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

新罗供电组织“古田之光”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到小池镇培斜村竹器加工厂检查设备。

“最红火的时候家家都办厂,有100多家,现在资源整合升级,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共有42家竹制品加工厂,竹凉席年产量达160多万床,年产值约1.6亿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在东南亚一带也特别受欢迎。”华锦先说道。

 如今的培斜村一栋栋美丽的小洋房拔地而起,道路宽敞又平坦,这个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凭借着敢为人先的勇气,一步步壮大竹产业发展,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全国知名的竹凉席生产基地之一。

带飞经济的“三驾马车”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竹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效益的培斜村没有故步自封。“竹凉席产品太单一了,只有多元化的发展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让村民一直有钱赚。”华锦先说。

2003年,华锦先引进优质茶种,在闲置的土地上种植无公害高山茶。“2003年试种了20亩茶,当年就挣了6万元!”他说道。

党员带头种,村民跟着走,茶产业在培斜村落地生根,茶叶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同时,村民通过电气化制茶,提高茶产量、稳定茶质量,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

2013年,淘宝的兴起让华锦先嗅到了新的商机。他在村里新建一条可容纳100家商户的淘宝街,并鼓励村里的大学生、年轻人回乡办网店,传统的竹制品和新兴的电子商务就这样在培斜村结成了“亲家”,成功吸引20家实体店入驻和120多家网点投入运营,带动200多人从事电商行业,吸引18名大学生毕业回乡创业。培斜村连续八年入选“中国淘宝村”。

经济发展好了,村子也要发展好。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培斜村借助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采取“全村参与、自愿入股”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共赢局面。

“来旅游的人多了,餐饮业也红火起来了!”农家乐店主赖文峰说道,“为了能让村子更干净,我们都换用电锅炉,效率高的同时又省钱环保”。

新罗供电公司帮农家乐安装电锅炉

“从1台20千瓦变压器到9台3260千瓦变压器,电的增长也陪伴着村子的成长,用电有保障我们才能更好地搞经济,让村子越来越好。”华锦先感慨道。

新罗供电公司对小池培斜村培斜支线进行迁改

从1993年的竹产业到2003年的茶产业,再到2013年的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培斜村的每一次转型都抓住了市场和机遇。如今培斜村竹茶产业、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三驾马车”齐头并进,2019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3.2亿元,村集体收入达125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55万元,全村12户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

2020年11月24日,华锦先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时说道:“作为一个农民模范,我很激动也倍感光荣!我要继续推动乡村振兴,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一份力,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