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民生,原创>

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 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再现

2020-10-16 17:32:48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378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王彤旭)“只是想来告个别,待会儿我就准备一挂解千愁了。”10月13日凌晨,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发布疑似遗书,称自己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三年级学生,因所研课题在实验中长期遇挫、可能导致延期毕业而选择结束生命。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官微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已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中国传媒大学一研究生疑因论文被卡而坠亡、南京大学一在读女博士跳楼……事实上,除此次悲剧之外,疑因学业压力等走向极端的高校学生亦不在少数。

“也许该学生有抑郁倾向,但没人发现和关注他的心理问题。” “情绪管理很重要,心理教育该受到重视了。”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该学生疑似自杀后,网友在表示惋惜之余,也纷纷呼吁高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和加强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面临多重压力 但不愿因心理问题被视为异类

中国商报官微发起的调查问卷显示,高校研究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其中,表示面临科研、论文压力的学生最多。此外,与导师相处的压力、求职压力等也困扰着他们。

“从北方南下求学,首先要应对的是生活上的压力。读博之前我几乎从未离开过北方。外部环境的氛围、不同的生活习惯、消费状况的变化,整个适应过程都很有难度且较为漫长。在学业方面,压力也可以说是陡然骤增。从之前尖子生的优越感到现在普通人的平庸,我内心的落差非常大,也因此长期处于抑郁的情绪中。”正在上海某985高校就读的博士生吕棵楠(化名)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作为助教,吕棵楠日常能接触到许多本科学生。她观察到,越是高等学府,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能越多。“作为顶尖学府的学生,他们所背负的社会期待、社会责任更大,长期处于尖子生和优秀学生的光环下,又要尽力保持这种人设,压力不言而喻。以我曾接触过的一名本科生为例,她此前患有抑郁症,后通过就医和服药康复。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学生会倾向于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吕棵楠告诉记者。

而今年7月份从南京某高校毕业的冯佳宁则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求职期间她曾有过抑郁倾向。“我原来一直认为自称抑郁的人十分矫情,但现在能感同身受。求职期间我屡次受挫,从一开始的越挫越勇到后来日渐绝望、整日情绪低落,身体随之暴瘦。我也曾试过通过逛街、购物等来取悦自己,但做任何事都无法让我快乐,我也察觉到自己生病了。”经过医生诊断,冯佳宁患有抑郁症。“幸运的是,我抑郁的程度较轻,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用药后很快痊愈了。”冯佳宁说道。

虽然能意识到自己生病了,但很多高校学生会选择向同学老师隐瞒这一信息。“出于自尊心,我不想成为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也不想被同学们同情。”冯佳宁对记者表示。吕棵楠也告诉记者,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在他们看来,求助校外素不相识的心理医生更加“安全”。也有高校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因近期高校学生疑自杀的事件很多,所在高校举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测试。但因担忧发现心理问题被视为异类,我并未如实填写”。

多方呼吁:加快心理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多方联动

现在吉林某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任职的李旭(化名)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大学生走向极端有自身心理因素,但校方重视不够、心理咨询团队力量薄弱、环境诱因等都是促使其心理问题严重化的‘推手’。“以本校为例,虽设有心理健康中心,但成员只有十几人,却要承担全校七八万在校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充实心理咨询队伍迫在眉睫。”李旭表示。

李旭告诉记者,目前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调查问卷进行筛查。但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如果学生未如实填选,问卷结果就不准确,只有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到严重阶段或产生了严重后果才能有所察觉,这也体现出当下高校对学生心理干预工作的不足之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外聘咨询师孟彧涵进一步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她的学校每到新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并对筛查报警的高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但与主动求助的学生相比,这部分学生的依从性很差,主动改善的意愿也不强。因无法强制其前来咨询,最终只能由所在学院的辅导员将其列为特别需要关注的对象。

“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力量远远不够,而应多方联动。首先要打通求助通道,由心理教师向其他一线教师横向传递经验,使他们能够发挥预警作用,及时发现苗头并将学生移交给专职教师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如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既未接受过心理咨询,也未向外界透露自己的心理状态,最容易发现其异常的就是他周围的同学。但作为更加社会化的群体,研究生普遍更加关注自己而非周围的人。因此,要调动起学生们的社交积极性,倡导他们有意识地察觉和分辨周围人的异常状况并及时上报。”孟彧涵表示。

“对于有学生隐瞒自身心理问题或不主动甚至抗拒心理咨询的情况,究其原因,是一线教师的学生工作没有做到位,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李旭曾任辅导员一职,他告诉记者,在新生入学一个月之内完全熟悉学生、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甚至掌握其家庭情况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付出心血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也愿意主动向你求助。此外,也不排除部分学生认知有偏差,羞于进行心理咨询,因此我建议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多人都会遭遇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但如何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这些不良情绪,涉及到学生克服或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具备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向外界求助的能力。”李旭表示。

作为目前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李旭还对记者表示,求职期间,准毕业生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转折,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在毕业季,他常能接到学生或家长的求助。因此,应当对这部分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孟彧涵也对记者表示,当学生遇到延期毕业等较大的挫折时,一线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责任编辑:马文博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