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幸福之花绽放苗乡山村

谢作钦 肖雪

2020-07-20 16:58:11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911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湖南报道(记者 谢作钦 肖雪)如今湖南的沅陵县施溪村,桥通了,路宽了,水净了,村庄变美了,昔日的穷山村正阔步走向富裕之路。当地村民一首打油诗《扶贫乐》就是最好的见证:“桥架路宽阔,居安水乐歌。茶油香百里,猪壮比人多。蜂舞满山郭,笑弯亲阿婆。开门上车间,致富万家和。”

施溪村原本是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二酉苗族乡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共2131人,苗族人口占98%,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产业发展几乎空白。2018年3月,湖南省委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后,把扶贫当事业,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真蹲实驻、真帮实扶,让施溪村脱贫攻坚迈出了坚实步伐,贫困发生率由2019的4.9%降至0.61%,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工作队唱好产业扶贫重头戏

产业扶贫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关键在于稳就业,根本在于强产业。而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

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施溪村脱贫致富的步伐。湖南省委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后,首先按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修两座桥梁,解决龙池坪组、田家寨组395人出行安全和产品进出的通道;硬化通组公路9.3公里、维修老公路4.5公里,16个村民小组实现道路通畅,形成便利的村级交通网络;硬化村组人行道4公里,方便村民出行;完成全村电网升级改造。去年初,整修2.5公里灌溉渠,成功应对当年6月22日“50年一遇”大洪水。

驻村帮扶工作队还积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和文化舞台,将老村部整修为村卫生室,真正实现便民服务有窗口、党建服务有阵地、文体活动有场所、农业服务有平台、医疗服务有诊室、组织运转有保障。

生产生活条件的有力改善,极大地提振了施溪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施溪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油茶原是该村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2000多亩油茶林长期缺乏管护被荒芜闲置。

“呆在金窝子,过着穷日子”,驻施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施溪村第一支部书记罗克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下定决心要盘活施溪村的闲置资源,让油茶林重焕生机。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罗克军邀请专家现场“把脉”,奔赴湖南湘西永顺县实地取经,寻找实力公司带动,几番周折,最终确定油茶产业发展方案:低改千亩、分期开发、保底分红、利益共享,让农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就近务工有薪金,保底分红有股金”。

油茶花开茶子红。第一期低改(低产油茶林改造)502亩完成后,沉寂几十年的荒山被唤醒,茶籽压弯了枝头。仅此一项就为油茶种植户年增收近千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万元。

“一子落而全盘活”。湖南省委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按照“四跟四走”的精准扶贫思路,于2018年8月成立沅陵县五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生态养猪、油茶开发、木桶养蜂、钩藤种植四大产业体系,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所有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仅去年上半年,茶油、蜂蜜、黄桃等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就已逾50万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每个贫困户人均增收200元。同时,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实现了从零到83万元的大跨越。

木桶蜂蜜甜美群众生活

“珍珠只有串在项链上才更加璀璨”,罗克军告诉中国商报记者,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利用施溪村漫山遍野的天然蜜源,大力发展木桶养蜂,现已初步形成“户分散养殖、村保价收购、厂集中加工、社统一销售”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据了解,木桶养蜂是施溪村独特的传统养蜂工艺——将蜜蜂以圆木桶置于深山中野生放养,蜜蜂采集湘西漫山遍野的五倍子、黄柏、野菊花、荆条等百余种中药材花蜜,酝酿一年之久形成蜂蜜。这种蜂蜜的颜色略深、香浓纯粹、味甜而不腻、回韵悠长,是其他蜂蜜无法替代的保健食品。

目前,施溪村与沅陵乌宿木桶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已发展木桶养蜂1500桶、培训5名养蜂技术骨干,村集体经济实现固定收益7.2万元。同时,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施溪村建设生态纯情蜜坊,整合全乡养蜂产业,保价收购全乡木桶蜂蜜,注册商标,统一销售。驻村帮扶工作队鼓励广大农户发展养蜂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一只小蜜蜂就是一双脱贫的翅膀。去年底,施溪村生产木桶土蜂蜜5000公斤、老品山茶油12500公斤,采取订单销售、线上销售等模式,销售收入超90万元。今年3月29日,施溪村1000公斤木桶土蜂蜜、1000公斤老品山茶油发往长沙,实现销售收入47万元。

经过两年多驻村帮扶,施溪村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根本保障,基本形成以油茶开发、生态养猪、木桶养蜂、钩藤种植为主的扶贫产业体系,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1.2%降至2020年的0.61%,未脱贫村民减至7户13人。去年底,施溪村顺利脱贫出列,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初心,不因岁月洗礼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跋涉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军人出身的扶贫队长罗克军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扎实苦干,用汗水换来了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嬗变。

“作为一线扶贫人,只有脚上多些泥土味、嘴里多些百姓言、脑中多些群众事,面对面为群众解难题,才能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罗克军经常这样勉励自己。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罗克军知道,只有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用心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是脱贫攻坚最有力的保障。

施溪村党支部书记陈洪福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有情怀、有担当、讲奉献,是个可塑之才。罗克军推荐他参加国家和省里的高层次培训,既强党性又强业务,真正把村支书“领头雁”作用立起来。同时,罗克军重视对村干部的培养,通过开展以会代训、岗位帮带、积分管理等举措,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他们团结一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底气和后劲。

办事公平公正与否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议施溪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重大事务能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大山深处的闭塞和贫瘠让一些乡亲产生了认命的消极想法,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扶贫先扶志,帮扶工作队把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作为驻村帮扶的重要任务来抓。

施溪村“志气哥”姚茂英身残志坚,发展种养殖业,创业三年,闯出一片新天地,仅去年就养鸭1200只、养蜂17桶,收入达2万多元,去年5月被沅陵县评为“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姚茂英励志脱贫的典型事迹,成为施溪村教育引导群众勤劳致富的“活教材”。

此外,在帮扶工作队的协助下,施溪村出台了《施溪村“六星”评选活动方案》,在全村开展“励志脱贫之星、勤劳致富之星、孝亲敬老之星、关心集体之星、卫生清洁之星、爱岗敬业之星”评比活动,激发了群众的参与性、进取心、荣誉感。

陈洪福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村里每季度组织“六星”评比一次并发放一份奖品,同时制作精美牌匾,由村干部一一上门,张贴在农户家显眼位置,让星级农户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心中的“明星”。

从此,施溪村村民的兴趣点悄然改变,过去热衷于打牌娱乐的村民现在开始走向田间地头,村里创办的实用技能培训班也渐渐红火起来。

责任编辑:秦楚翘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